在當代複雜多變的商業環境中,企業管理已不再是單純的經營活動,而是一門結合策略、系統與執行的藝術。面對市場的瞬息萬變,企業管理者如何從「沒方向、靠直覺」的混亂中脫身,轉向「每週有計畫、每月有統計、每季有成果」的追蹤運營模式,是當前許多中小企業面臨的共同課題。一套堅實的行政管理系統,成為企業實現永續發展與達成「興盛繁榮、安居樂業且沒有萎靡的商業文明」的關鍵。
一、企業管理的法規遵循與核心目的:穩固基石
健全的企業管理,首要之務在於對法規的嚴謹遵循,並確立清晰的企業目的。這不僅是企業合法運營的底線,更是建立信任與持續發展的基礎。除了必須遵守如《公司法》 、《勞基法》 、《企業併購法》 、《營業稅、營所稅法》 、《公平交易法》 等基本商業法規外,許多企業也將特定的管理哲學或內部規章融入其管理體系,以強化內控與提升營運效率。確立企業的最終目的,例如「一站式解決中小企業經營管理的難題,建構企業擴展藍圖」 ,能為所有的管理活動提供明確的方向與動力。

二、系統化管理的藍圖:行政管理十二大專案
將「一家完整導入行政管理系統的企業」 作為戰略方針,是現代企業提升競爭力的必然選擇。這意味著企業需要從零散的管理行為轉變為有系統、有計畫的執行流程。這類型的系統通常包含一系列關鍵專案,涵蓋企業營運的各個層面,確保管理的全面性與高效性:
- 基礎架構與規劃: 建立清晰的組織等級表 與組織圖系統 ,是明確權責的開始。同時,透過財務計畫系統如預算表 ,確保資源的有效配置。
- 人才與團隊發展: 健全的招聘系統 是人才引進的關鍵,而職員共識系統 (包含職員訪談、勞動法令知悉確認書、管理職法令權益確認書)及勞資系統 (勞動契約、工作規則、保險)則維繫團隊穩定與和諧。
- 營運效率與績效: 統計值系統 (機構資訊中心)提供數據支持,書面溝通系統 與會議系統 (會議記錄)則提升溝通與決策效率。薪酬系統 (薪酬級距表、考核表設計)與戰術戰略系統 (會議記錄、會議資料準備)是激勵員工、達成目標的重要工具。
- 風險管控與持續改進: 職務移轉系統 (職務說明書、職務移轉計畫)確保營運連續性,檢查系統 (檢查表)則形成持續監控與改進的閉環。
這些專案的完整佈署,其核心是建立一套由內部人員主導、顧問陪跑的營運節奏 ,使企業運作不再依賴人力情緒,而是依靠制度運轉 ,從而實現可持續、可擴張的企業管理模式 。
三、轉型實踐:從混亂到高效的理想情境
企業管理的「理想情境」是實現從傳統、直覺式管理向現代、系統化管理的轉變 。例如,在六個月內,將一個80人規模的企業 透過完整導入行政管理系統,使其從「沒方向、靠直覺」的混亂狀態,走向「每週有計畫、每月有統計、每季有成果」的可追蹤運營系統 。這種轉型不僅僅是流程或制度文件的導入 ,更在於建立清晰的組織等級表 ,讓每一位職員知道自己的位置、責任與升遷節奏 。最終,讓每一位職員都意識到自己是「興盛文明中的建築者之一」 ,而非僅僅是「被派來做事的人」 。
四、衡量成效:多維度統計值與最終價值產品
有效的企業管理必須能夠量化其成效。因此,企業需要建立一套全面的統計值體系,從多個維度監控營運狀況。這些統計值可能涵蓋:
- 宏觀績效: 如企業主的紅利 、淨利 等財務指標。
- 人力資源績效: 如完成工作測試人數 、完成試用期人數 等。
- 市場與客戶績效: 如活動到場人數 、顧問合約金額 等。
- 營運效率: 如材料齊備的專案資料 、符合專案進度的企業 等。
- 品質與培訓: 如品質檢核積分表 、完成教育訓練的次數 等。
這些統計值的最終目標是支撐並呈現企業的「最終有價值產品 (VFP)」 ——例如「一套讓公司制度化、效率化,並能穩定獲利的管理系統」 。
五、制度的捍衛:確保管理效力的原則
為了確保企業管理制度的權威性與執行力,建立明確的「保護團體三原則」至關重要 :
- 「任何口頭管理與承諾一律無效」 。
- 「沒有書面正式寫下來一律是聊天不代表任何意義」 。
- 「內部傳說一律無效,傾聽者要要求提供書面資料」 。
這些原則強調了書面化、透明化和可追溯性的重要性,有效避免了因口頭傳達或非正式資訊所導致的誤解、混亂和責任不清,從根本上保障了企業管理系統的穩定運作與長期效力。
結語
綜觀而言,現代企業管理的核心在於建立並落實一套全面、系統化且具備高度透明度的行政管理體系。透過對法規的嚴格遵循、對關鍵專案的周密佈局、對數據的精準分析以及對制度原則的堅守,企業管理者能夠引導組織有效應對變革,從而邁向永續發展,並最終達成興盛繁榮的商業願景